查看原文
其他

“诗”意话中秋 感受一撇一捺里的别样“团圆”

大河网 2023-11-16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伴随着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中秋节如约而至。在此时的河南,除了吃月饼,赏明月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中秋习俗。在开封,开宝寺晚上会进行铁塔燃灯;在安阳,家家户户忙着蒸月饼;在南阳,会夜设茶果、月饼,焚香祭月……同一片星空,赏同一轮明月,无数人通过各种方式迎中秋、庆团圆。

“诗”意话中秋 道尽相思情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曾说:“诗,让人心灵不死。”她坚持中国传统的“诗教”之说,认为诗可以“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9月25日,南阳市第二十三小学的同学们手提花灯,在声声诵读中邂逅中秋诗词的美韵,感受古人中秋情怀;主题班会课上,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了中秋节的历史渊源、民俗活动、故事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精彩故事,带领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探索“月宫”奥妙;一张张精美的中秋节主题儿童画、手抄报展示了中秋节的习俗、来历、灯谜等传统文化,让同学们走进中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9月26日,漯河小学四年级的徐祺翔带着一年级的妹妹徐嘉仪化身“经典传诵人”,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背诵唐诗《望月怀远》,用抑扬顿挫的朗诵,将思乡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9月27日,来自濮阳市油田第二小学的“经典传诵人”郭佳妮身着中国传统服饰,打着油纸伞穿梭在传统建筑中,口中背诵着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逢这时古代文人墨客“一言不合”就写诗作对,给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描写中秋节的诗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诗《望月怀远》的第一联,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就像中秋朋友圈的“标配”,定是刷屏的存在。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位全能型的诗人,用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展现自己独特的浪漫,写出了在大部分人心中最能代表中秋的意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描写出了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共赏同一轮月亮的意境之美,这种审美感受,是诗歌打动人心的秘密。《望月怀远》的作者张九龄是唐代一代名相,遭奸臣排斥,被贬至荆州,中秋之夜望月而怀念远人和远方,描写了真挚的思念之情,感叹在放下了尘世的面具和人设后,人最终要在明月下独自面对自己,透露着不得志的淡淡忧伤和宰相心怀。写这首诗时,张九龄60岁左右,没过几年就去世了,执政期间他以正直、重道德著称,被罢相之后,朝政由李林甫把持,张九龄曾对唐玄宗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描写中秋明月的力作,情景交融,感情饱满,写尽天上人间,历代传唱不歇,当代更有邓丽君等歌星艺人倾情演唱,可谓是中秋佳节必备的诗词兼歌曲,脍炙人口。这首诗中尽是惆怅无奈的人生感悟,到底是写给谁的呢?作为知名“弟控”的苏轼该词序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里说的子由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这一年中秋,已经是苏轼和弟弟分别未见的第七个中秋了。虽然苏轼曾在词作中称呼自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可是当时的他才不过40岁,倒不是为了自己的年纪感到遗憾,只是觉得少了很多和弟弟苏辙相聚的时间罢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说到与中秋团圆的诗句,洛阳市龙门第一小学常务副校长马莉花为大家推荐了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讲出了大诗人杜甫站在皎洁的月下,想到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想到河南老家的兄弟,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思亲人,寄家书、盼休兵。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知道战乱寄信常不达,却仍然一封一封写好发出,祈盼有好的消息回传过来。

“今天的我们比杜甫幸运,更比杜甫幸福。中秋佳节时刻,和孩子吟诵杜甫的这首诗,抚今怀古,有更多的现实意义。”马莉花建议,中秋假期,带着孩子,陪着爱人,和二老双亲阖家团圆,和亲戚朋友相聚,珍惜温馨时光,感恩他人的付出,给孩子的心里留下家庭和谐幸福、生活健康快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优良传统,让孩子们感受到亲人们的关爱,生活的美好。

一撇一捺里的别样“团圆”

“快来猜猜这是什么字?”“我觉得应该是月亮的月。”9月26日,为喜迎中秋、国庆双节的到来,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驻马店实验小学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系列主题教育。

活动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畅谈中秋习俗,知道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讲中秋故事,从故事中感受浓浓的中秋情意;诵中秋诗词,体会古人“千里寄相思”的浪漫情愫;唱中秋歌谣,把美好和祝福融入欢快的歌声中,充满浓浓的节日氛围,洗礼着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月是故乡明。中秋月圆,是最能体现家国人伦的节序景象。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月圆,但只有中秋的月最圆最为特别。因为它不仅是整个秋季的中间点,也是一年寒暑转换的关节点,于家于国,都至关重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才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天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将个体、家庭与国家、社会融为一体,家风关乎国风,家事关系国事。海由江汇,国因家成。从家到国,恰如自江而海。一沙一世界,一滴水也可以见大海。

其实,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前,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悬着一轮皎洁的圆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的咏叹,也有怀远望乡、家国一体的共鸣。

时移世易,在一撇一捺里,“团圆”有了更具体更现实的表达。有的团圆是一种执念,无论多远,无论多久,都要找到你——洛阳市宜阳县的杜向阳是“宝贝回家”公益组织寻亲志愿者,2011年参加公益活动至今已有10余年,其间帮助100多个走失孩童回归家庭,被誉为“走失孩子的福星”;有的团圆是一种致敬,骨肉分离,故土思盈,没有人会忘记你——2023年8月16日,在舒兰抗洪中牺牲的河南籍烈士周昆训的家属将带着烈士骨灰从吉林舒兰返回河南驻马店确山县,舒兰群众自发在高速口送行;有的团圆是一种希望,过节不回家,中秋我在岗,每个人都是家国一分子——从市政工人到外卖小哥,假期期间身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为城市的有序运行贡献力量,为你我的安全保驾护航。一些人的分离,换来另一些人的重逢;一群人的舍弃,换来更多人的获得。这些与团圆有关的故事,是敬业奉献的价值追求,更是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佳节是快意人生的“小确幸”,也是思接千载的大叙事。中秋时节,让我们更加确认了“家”的意义,更加懂得“团圆”的价值。人在,心在,家就在,幸福就在。

来源:大河网 记者 赵檬

责编:赵地 审核:范昭


推荐阅读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